農文旅融合繪就“甜蜜”新圖景
2025-05-26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五月的汶川,岷江河谷兩岸的櫻桃林被染成一片彤云,紅瑪瑙般的果實墜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2025年5月24日,隨著“汶川甜櫻桃采摘季暨大禹文化農旅嘉年華”在綿虒鎮正式啟動,這座川西北小城再次成為川渝乃至全國游客的焦點。從傳統農業到文旅融合,汶川以一顆甜櫻桃為支點,撬動文化傳承、產業升級與農民增收,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汶川甜櫻桃的“出圈”,絕非偶然。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果大、色艷、甜度達20°以上的品質優勢,源于青藏高原東麓獨特的海拔落差與氣候條件。2025年,汶川甜櫻桃種植面積達2.74萬畝,產量突破1萬噸,品種以紅燈、美早為主,覆蓋全縣90%的市場份額,每年吸引超10萬川渝游客前來采摘。
但汶川并未止步于傳統農業。2025年的采摘季,當地以“汶川之北有好果·甜櫻桃夏日采摘”為主題,打造了“采摘體驗+文化體驗+美食體驗+研學體驗+數字體驗”的五維沉浸式農旅盛宴。游客不僅能親手采摘櫻桃,還能參與羌族鍋莊舞、羊皮鼓舞、圍棋挑戰賽、無人機燈光秀等十大主題活動。夜間推出的“星空下的甜蜜收獲”,借助無人機燈光秀與夜間采摘結合,將農事活動轉化為藝術化的文旅場景。
親子家庭則可在“櫻桃創意擺盤賽”中發揮創意,兒童通過百米畫布涂鴉記錄田園之樂,研學團隊則深入果園學習種植技術。這種全齡段覆蓋的體驗設計,讓農業采摘從單一的經濟行為升級為文化互動與情感共鳴的載體。
汶川的農文旅融合,始終以文化為內核。2025年的采摘季,大禹文化與羌族民俗成為活動主線。在綿虒鎮,羊皮鼓舞與羌笛演奏以原始粗獷的藝術形式再現大禹治水的傳說;威州鎮布瓦村的古羌碉樓群中,游客可參與“羌寨尋物”互動,在云端觀景臺俯瞰岷江峽谷的壯麗風光。
文化IP的深度開發更顯創新。6月14日舉辦的“高山音樂會暨古蜀驛道定向越野賽”,將賽事場地設于海拔1970米的蘿卜寨景區,參賽者在千年羌寨中穿梭,完成“尋找羌王印章”任務,將競技運動與歷史文化探秘結合。此外,非遺展演、羌繡手作體驗等活動,讓游客在舌尖品味櫻桃的同時,感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數字化轉型是2025年汶川甜櫻桃產業的另一亮點。活動首日,“汶川甜櫻桃”平臺云項目正式上線,整合全縣種植戶信息與采摘資源,游客通過小程序即可實現“線上預約、線下體驗、云端購果”的全流程服務。同步推出的“全蜀農旅網絡”發放數字禮包,包含20元采摘抵扣券與櫻桃文創盲盒,僅開幕式當天便吸引超5000人次領取。
電商渠道的拓展同樣成效顯著。汶川通過與主流電商平臺合作,將甜櫻桃銷往全國,并開發果酒、果干等深加工產品,解決小果、裂果的滯銷問題。2024年數據顯示,當地車厘子深加工產業為1200余戶果農增收167萬元。2025年,汶川進一步強化品控,構建全鏈條監管體系,確保游客“吃得放心”。
甜櫻桃產業的溢出效應,帶動了汶川全域旅游的升級。2025年夏季,當地推出三大主題系列活動:農旅嘉年華(5月24日6月28日):涵蓋四大采摘區、夜間露天電影、文創市集等,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運動消費融合:6月7日“無憂花果山開山節”徒步活動,參與者憑完賽券兌換采摘抵扣券,實現“運動+助農”雙向賦能;康養避暑季:7月在三江鎮啟動的“煙雨三江·樂活一夏”系列活動,結合熒光夜跑、民族服飾展演,延長旅游消費鏈。
此外,汶川借力“網紅經濟”,成立自媒會活動中心,邀請百名達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推廣櫻桃采摘與羌族文化,僅活動首周便產生超5萬條精準客群數據。
甜櫻桃產業的蓬勃發展,直接惠及當地農戶。威州鎮雁門村村民余小勇介紹,自家70棵櫻桃樹年產量達1000斤,收入超3萬元,游客采摘還帶動了農家樂與土特產銷售。2025年,汶川甜櫻桃銷售額占全縣第一產業的41%,帶動人均增收3500元,成為北片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一顆甜櫻桃,甜了游客的味蕾,富了百姓的生活,更激活了汶川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2025年的采摘季,汶川以農文旅融合為筆,以文化傳承與數字創新為墨,繪就了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畫卷。不僅是一場采摘活動,更是一次以櫻桃為支點,撬動文化傳承、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