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旅游收入達5.99萬億 文旅產業受資本追捧
2019-02-01
來源:第一財經
“古樸的木屋、自然純粹的白樺林,在陽光的折射下,每一秒都呈現出硬朗與詩意的色彩……”從空中俯瞰處處透著溫柔的喀納斯,Eliy很慶幸自己在大寒之后,來到北疆之上的冰雪王國,提前開啟假日定制旅行。
隨著春節臨近,旅游消費繼續升級,北上賞雪、南下避寒依舊是消費熱點。
攜程日前發布的《2019春節長假旅游趨勢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春節長假預計將有超過4億人次出游,出境游人次約700萬。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從各假期的旅游收入來看,假期天數越長,帶來的旅游花費呈幾何倍數增長,旅游消費并未降級。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春節期間,全國共接待游客3.86億人次,同比增長12.1%,實現旅游總收入4750億元,同比增長12.6%。有預測認為,2019年春節的旅游消費還會再創新高。
詩與遠方聯體,推動文旅產業
在日本工作生活的Eliy近些年的假期基本都是旅行,而回國旅行漸漸成為一種思鄉的方式,“去過很多地方,可以說國外有的美景國內基本都有,而且現在旅游市場越來越規范,我們只要用心規劃,避開高峰期,體驗自然會越來越好。”
這樣的描述雖然與往年刷屏的人滿為患的景區特寫形成鮮明對比,但都顯示同一個場景,“火爆”。
這個詞流行于文旅產業,是2012年左右。
把時間撥回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游業第一個發展規劃,5年后,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這基本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由此,旅游業開始了產業化探索,并隨著1992年國家市場機制的完善而轉型。
尤其是1998年到2009年期間的“假日制度”的推出,被視為是拉動內需、促進旅游消費的重要舉措。
公開數據顯示,1999年國慶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游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自此,假日旅游熱潮席卷全國;2009年我國全年旅游總收入約為1.26萬億元,同比增長9%。
“這個增速還是引起很大關注的,畢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文娛類、旅行等服務業的增長速度卻很快。”魏鵬舉認為,這也是“口紅效應”的一種表現——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越需要心理慰藉和快樂。
從2009年開始,《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國民休閑綱要》等諸多文件的出臺,使得旅游業對國民經濟作用的“凸顯”效應明顯增強。
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開始出現觀光旅游,到了4500美元開始出現跨境游,增長到5000美元時,休閑度假游則開始爆發式增長。
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12年,我國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30億人次,同比增長13.6%;國內旅游收入2.3萬億元,同比增長19.1%。
“這是符合需求者的‘漸變線’的。”魏鵬舉認為,發展至今,融合是當下最重要的形態。
按照國家《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旅游業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更為緊密,而在推動“旅游+”“大旅游”“全域旅游”的過程中,轉型升級形成了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組建,更好地提升我國旅游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推動文旅產業的迅猛發展。
詩與遠方聯體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是否如預期那般甜蜜?
1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226元,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11.2%;國內旅游人數預計達55.39億人次,收入約5.1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和12.3%;入境旅游1.41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收入1271億美元,分別增長1.2%和3.0%;預計實現旅游總收入5.99萬億元,同比增長10.9%。
5800億投資,文旅小鎮成重頭
這些數字背后,同樣透露著另外一個信息,文旅產業是被資本競逐的熱門領域之一。
新旅界研究院根據公開信息統計,2018年1~7月,文旅相關產業投資事件約有138起,涉及擬投資總額超5800億元(以項目方披露的具體數額為主,未披露暫不納入)。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在該研究院公布統計的138起投資事件中,資源開發類投資多以特色小鎮和文旅綜合體項目為主,兩者發生了54起,占到資源總量的71.05%,而影視、康療、體育、生態農業等特色小鎮占比平分秋色。
“‘特色小鎮’并不是中國的發明,國外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法國的普羅旺斯風情小鎮;而在經濟新常態下,創建特色小鎮,是有利于破解經濟結構轉化和動力轉換的現實難題。”魏鵬舉認為,小鎮經濟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6年,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目標,“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次年,四部委又聯合印發《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政策利好之下,特色小鎮迎來了投資高峰。
第三方研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省級特色小鎮、企業主導建設的特色小鎮總量已達2000個左右。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是,如果把計劃建設的全部算上,特色小鎮的總量已多達五六千個,即便按照每個小鎮20億的投資規模估算的話,特色小鎮建設總投資會超過10萬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第三方的統計信息計算,特色小鎮的投資方中,有地產商、文旅投資集團、影視傳媒以及體育運營公司等,而地產商一度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對此,有文旅項目負責人認為,地產商介入特色小鎮開發是一種必然,“畢竟一個文旅小鎮的平均投資至少在35億~40億元,資金回報周期又長達15~20年,沒有大體量的集團加持,是很難的。”
但在特色小鎮推進過程中,房地產化、項目同質化等問題備受詬病,媒體調查披露的案例中就有部分開發商借特色小鎮概念炒作,變相拿地做房地產,更有一些地區將特色小鎮作為政府舉債的手段。
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室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明確指出,建立規劃糾偏機制,各地區要依據特色小鎮與特色小鎮本質內涵的差異性,調整并分列現有省級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創建名單,分類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模式;并在創建名單中,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市縣通過國有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建設的風險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小鎮。
文件下發一個月后,南方某省發改委、省特色小鎮規劃辦集體約談了考核落后的特色小鎮負責人,因特色不夠鮮明等原因,7個特色小鎮被降格,14個特色小鎮被警告。
“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探索過程肯定不會是一勞永逸的。”魏鵬舉表示,在未來,中國文創小鎮的優勝劣汰或成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