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聲中原文化的沉浸式突圍
2025-04-25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河南省鄭州市中牟新區,一座以“戲劇”為靈魂的文旅地標正以破圈之勢重塑中原文化的當代敘事。自2021年6月開城以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以下簡稱“幻城”)累計吸引超4000萬人次觀演,省外觀眾占比近80%,85后年輕群體達85%。這座占地622畝的戲劇聚落群,不僅是中國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長的沉浸式戲劇主題公園,更以“文旅融合創新實踐”入選2025年國家級“現代旅游業體系建設創新案例”,成為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標桿。
幻城以黃河文明為根基,通過棋盤式布局的56個格子院落,構建了一座“可進入的史詩”。核心區單邊長328米、高15米的夯土城墻,既是物理屏障,也是文化符號——墻面鐫刻的隸書文字訴說著土地、糧食與傳承的主題,而夜晚328米的動態投影《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則將歷史畫卷與現代科技無縫鏈接。21個劇場、近千名演員、總時長700分鐘的劇目,以夏商至當代的時間軸串聯,從《天子駕六遺址坑》的禮樂重現到《李家村劇場》1942年饑荒的集體記憶,構建起中原文明的立體敘事網絡。
幻城的成功在于其“雙向奔赴”的文化策略:一方面深耕河南本土歷史,《第七機車車輛廠禮堂》以碎片化時空展現鄭州鐵路工業的“中國速度”;另一方面通過現代議題引發跨地域共鳴。2025年4月新公演的《薛懷義》,以青年馮小寶與歷史人物的跨時空對話,批判“捷徑文化”,激發觀眾反思。這種“傳統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創作理念,讓中原文化從地域符號升華為全民共享的精神財富。
幻城的生命力源于持續的劇目更新。2024年推出的《曹操的麥田》《蘇軾的河南》以歷史人物新解重構文化認知;2025年清明假期上線的《麥子啊麥子》則以詩歌化意象展現黃河農耕文明,劇終贈送麥種的設計將“生生不息”具象化。截至2025年4月,幻城已形成3大主劇(《李家村》《幻城》《火車站》)與18個小劇的矩陣,每年更新30%以上劇目,確保內容常演常新。
科技賦能:全息投影、AR技術打造《幻城劇場》升降舞臺,智慧系統實現“一部手機游幻城”。清園《大宋·東京夢華》水景演出運用全息投影再現“鳳簫聲動,玉壺光轉”的盛世畫卷,翰園碑林“月下茶會”讓漢服愛好者得以穿越碑林秘境。“古都開封通過文化賦能夜經濟,利用演藝驅動夜間消費,使夜經濟更加多元化、沉浸化,為全國各地的夜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古都“場景化”文旅模式興起,使得文化傳承與商業價值實現雙贏。
2025年清明假期,幻城通過非遺手作、麥田打卡等場景,將文化體驗轉化為情感記憶,社交平臺好評率超95%。
截至2024年底,幻城省外觀眾占比80%,年輕群體主導的客群結構顛覆了傳統文旅項目的年齡壁壘。其門票定價雖高于常規景區,但“一票通覽全劇”的模式與高品質內容形成消費升級閉環。配套的麥浪餐廳、地坑院非遺市集等業態,進一步拉長游客停留時間至平均8小時,衍生消費占比達40%。
幻城帶動中牟新區形成主題樂園集群,與建業電影小鎮、方特等項目協同,2024年區域游客量達3602萬人次,同比增長16.98%。周邊酒店入住率提升30%,夜間經濟收入占比超45%,形成“觀劇+住宿+餐飲”的全鏈條消費生態。
“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宋朝人的一天,怎么過?踏入清園,北宋的市井喧囂撲面而來。酒旗招展的孫羊正店、吆喝聲此起彼伏的虹橋碼頭、身著宋代服飾的商販與雜耍藝人……這里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將千年前的汴京生活一比一復原。
這里并不是靜止的歷史畫卷,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互動劇場。為契合年輕一代的消費體驗需求,清園以“沉浸式”為關鍵詞,將歷史文明轉化為可參與的動態場景,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穿越者”。與演員“飆戲”、看百場演出贏交子、在王員外家繡樓間爭當“女婿”……這種“游戲化”的設計讓游客從被動觀光變為主動探索。“清園是更適合中國寶寶的主題樂園!”游客陳小旭激動地說。
河南文旅的“時尚”密碼,也藏在對網紅IP的精準運營中。年輕化、時尚化的表達方式,精準契合文旅市場發展趨勢,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與競爭力。清明上河園的“丐哥”李金剛火遍全網,憑借“破碎感演技”與游客的即興互動,成為清園必打卡的“活景點”。而萬歲山武俠城的“王婆”趙梅,則以幽默的“相親脫口秀”讓景區單日客流量暴漲。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實踐,揭示了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三重密碼:深度挖掘文化基因、精準匹配消費趨勢、動態迭代內容體驗。它不僅是文旅項目,更是一個持續生長的文化有機體——在這里,戲劇不再是舞臺的專屬,而是融入土地、麥田與人群的生活方式。正如游客留言:“河南的麥田里,不僅生長糧食,更孕育著跨越千年的文化創造力。” 當328米的夯土墻在夜色中流轉千年畫卷,幻城已為中國文旅寫下了一部關于傳承與創新的當代史詩。